- 七階──藏教七階
- ﹝出天台四教儀集註﹞ 藏教者, 即小乘經律論三藏教也。 階者, 階級次第也。 謂藏教菩薩修行之次第也。 (菩薩, 梵語具云菩提薩埵, 華言覺有情。 ) 〔一、 四弘誓願〕, 弘者, 大也。 誓者, 要制其心也。 願者, 志求滿足也。 謂菩薩從初發心, 觀四諦境, 發四弘誓, 一、 未度者令度, 即眾生無邊誓願度, 此觀苦諦境。 二、 未解者令解, 即煩惱無數誓願斷, 此觀集諦境。 三、 未安者令安, 即法門無量誓願學, 此觀道諦境。 四、 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, 即佛道無上誓願成, 此觀滅諦境也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二、 三祇修六度〕, 三祇者, 三阿僧祇劫也。 六度者, 布施、 持戒、 忍辱、 精進、 禪定、 智慧也。 度, 越也, 越生死流, 到涅槃岸也。 謂菩薩既發心已, 必須行六度行, 填滿本願, 是為三祇修六度。 (梵語阿僧祇劫, 華言無數時。 ) 〔三、 百劫種相好〕, 劫, 梵語具云劫波, 華言分別時節。 百劫種相好者, 一增一減為一小劫; 凡歷二十番增減, 為一中劫; 八十番增減, 為一大劫。 謂菩薩於百劫中, 種諸相好。 用百福德成一相好, 如是至三十二相具足, 而身清淨也。 (人壽從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, 名增劫。 從八萬四千歲減至十歲, 名減劫。 如是一增一減, 名一小劫。 三十二相者, 足下安平相, 千輻輪相, 手指纖長相, 手足柔軟相, 手足縵網相, 足跟滿足相, 足趺高好相, 端如鹿王相, 手過膝相, 馬陰藏相, 身縱廣相, 毛孔生青色相, 身毛上靡相, 身金色相, 身光面各一丈相, 皮膚細滑相, 七處平滿相, 兩腋滿相, 身如師子相, 身端直相, 肩圓滿相, 四十齒相, 齒白齊密相, 四牙白淨相, 頰車如師子相, 咽中津液得上味相, 廣長舌相, 梵音深遠相, 眼色如金精相, 眼睫如牛王相, 眉間白毫相, 頂肉髻成相也。 ) 〔四、 六度相滿〕, 六度相滿者, 謂菩薩修行六度之相圓滿也。 如尸毗王代鴿, 即檀度滿也。 普明王捨國, 即戒度滿也。 羼提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 慈忍不動, 血變為乳, 即忍度滿也。 大施太子抒海, 即精進度滿也。 尚闍黎鵲巢頂上, 即禪度滿也。 劬嬪大臣分閻浮提為七分, 城邑山川均等, 故能息諍, 即智度滿也。 如上六人, 皆釋迦往昔所修之行, 是為六度相滿。 (梵語尸毗, 華言與。 代鴿者, 遍割身肉與鷹以代鴿命, 身肉俱盡, 不惱不死, 自誓真實, 感身平復也。 梵語羼提, 華言忍辱。 梵語歌利, 華言惡世無道。 大施太子求如意珠濟貧, 得珠墮海, 抒海取之, 言欲酌海乾而取之也。 筋骨斷壞, 終不解廢, 諸天見而問之, 答曰: 吾生生不休。 諸天愍之, 助其抒海, 海水減半, 龍恐海乾, 令夜叉送珠還之。 尚闍黎者, 螺髻仙人, 名此人得四禪定, 出入息斷, 鳥謂為木, 於髻生卵。 定起欲行, 恐鳥母不來, 即更入定, 待鳥飛去, 方始出定。 梵語閻浮提, 華言勝金洲。 梵語釋迦, 華言能仁。 ) 〔五、 兜率降生〕, 梵語兜率, 華言知足。 降生者, 謂菩薩將補佛處, 出世度生, 即從兜率天降生人間, 以補其處, 是為兜率降生。 (菩薩即釋迦佛也。 補佛處者, 前佛既滅, 而此菩薩即補其處也。 ) 〔六、 降神出家〕, 謂菩薩既降神出胎, 厭生老病死之苦, 而欲脫離, 故求出家, 入山修道, 是為降神出家。 〔七、 菩提樹下成道〕, 梵語菩提, 華言道。 謂菩薩自知成道時至, 於菩提樹下, 破諸魔眾。 魔王敗績, 鬼兵退散, 菩薩安坐不動, 即成佛道, 是為菩提樹下成道。 (菩提樹者, 謂佛於此樹下成道, 故名菩提樹也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